半岛旧貌换新颜——八区体育场正式投用经过近2个月的紧张施工,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(八区体育场)旧貌换新颜,30日正式对外开放,其他项目也将于近期陆续竣工投用。
据了解,八区体育场位于道外区,地处南极街、开源街、八区东路、八区三巷合围区域,总用地面积41251平方米。施工内容包括田径场7260平方米、足球场7140平方米、景观路11000平方米、停车场1680平方米、绿地10730平方米、附属用房865平方米、高杆灯4座及附属管线米。保留装修改造南极街、开源街相交处西南侧二层建筑一栋。据哈尔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八区体育场已完成田径场塑胶跑道面层喷涂、停车场沥青混凝土铺装、足球场人工草坪铺装、高杆灯安装、附属管线、景观路理石铺装、场区绿化施工。南极街的公厕已完成水电改造、楼体加固、砌筑、抹灰,外立面骨架安装完成,预计10月15日对外开放。体育场看台已完成消防水池顶板,预计10月20日完成主体工程,10月31日对外开放。
八区体育场,官方称谓“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”,承载着哈尔滨的城市体育记忆,是哈市人民体育梦想的发源地。
“八区”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,当时景阳街以西称为“第八工程站(段),亦简称“八站”,后又传称为“八区”,那时八区地带规划为八区公园半岛官网。八区公园内部完全是按照体育运动场馆进行布局和设计的。
第一次大修:据哈尔滨市体育文史办公室1984年编辑的《哈尔滨体育史料》第一期记载,1952年冬天,为迎接第一届吉、黑、沈三省市冰球运动会的召开,哈尔滨市政府拨款70万元,在日伪时期的体育场旧基础上翻建有400米跑道、可容纳2万观众的标准体育场。
体育场翻建的总面积是4万余平方米,主楼系纯木质结构,木质看台下,房间的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。
当时的翻建,动用了大量人力,大家分四班倒,昼夜不停,在冰天雪地中,耗时40天,在1953年1月工程完工。其中,地下网状排水工程,全部由义务劳动完成。交付使用时,体育场被命名为“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”。
第二次大修:进入到1970年代,体育场的木质结构,因年久失修开始腐烂,着手拆除。1972年,哈尔滨市人民体育场开始重建,1975年交付使用。体育场看台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,体育场面积为3.6万平方米,可容纳3万余观众。场内有8条400米跑道,中央设有100长、68米宽的足球场。场地为土质,由黄土、炉灰、白灰混合。主楼看台下,设有休息室、办公室、棋类活动室、武术练功室。该场地对外开放,供多项目运动员及业余体校训练使用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八区体育场由最初的专业运动员训练场地转为全民健身的场所。每年的春秋两季,这里最热闹,几乎每天都有大型活动。来自全市大中小学、社会团体、政府企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纷纷涌向这里,参加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。据统计,八区体育场每年接待100余万人次,最多一年达到150万人次,很多哈尔滨市民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体育回忆,是名副其实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摇篮。
经过30多年的使用,体育场看台以及看台下面的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。2002年,体育场停止接待所有赛事。